首页 > 新闻中心
字号+
  • 小号
  • 标准
  • 大号

靠着疫情崛起的这些企业 会被打回原形吗?

更新时间:2020-12-21 10:56:00

医药网12月21日讯 随着各国疫苗相继问世,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初现曙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量医药健康企业凭借疫情带来的需求得以崛起或重新得到发展,这其中尤以医疗器械企业为甚。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借疫情“东风”的这些医疗器械企业会被打回原形吗?
 
01、以“疫”待劳,医械企业充分盈利
 
由于疫情中的需求大增,整个医疗器械产业2020年总体利好。前三季度,申万医疗器械行业下的78家医疗器械企业总营收同比增长22%,其中有超过70%的企业实现了净利润增长。我们梳理出了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长超过30%,且业务与疫情相关的企业名单,并与2019年的净利润增速做对比。
 
图表1: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超30%的疫情相关企业名单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公司三季报,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可以很明显看出,以上企业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均远高于2019年——它们的发展受益于疫情表现明显。
 
从细分赛道来看,企业明显集中在耗材、体外检测,呼吸机及监护仪等领域。在医用耗材赛道中,英科医疗和蓝帆医疗的医用手套产品给公司利润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019年,英科医疗净利润未实现增长,而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达3376%,净利润增速在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类似的企业还有专注医用敷料的奥美医疗和振德医疗。对这些公司而言,疫情带来的需求提升无疑是公司业绩陡增的主要原因。
 
疫情带来的检测需求还助推了体外诊断赛道的发展。相当多IVD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大于30%,相较2019年净利润增速也有十分显著的提升。对于业务大幅涵盖POCT这一细分赛道的企业来说,新冠病毒的检测需求大幅地拉动了公司营收。万孚生物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传染病业务收入10.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75.46%,主要由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的强劲销售所带动。2020年上半年,明德生物试剂收入占总收入比值75.35%,同比增长214.20%,新冠试剂收入同样占了大部分。
 
在呼吸机赛道上,迈瑞医疗的收获在总体净利润增速和呼吸机类产品的营收上都得到了体现。2018年,公司呼吸机类产品收入约3亿,2019年收入约4亿,而2020年前三季度呼吸机类产品收入已经达到17个亿以上,占监护线收入20%左右,增长明显。
 
疫情不仅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财务上的提高,也让相当一部分企业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抛开老牌上市公司因财务数据增加而获得股价的提升不谈,截止到今日,共有多达15家器械企业成功登陆A股。相当多的A股“新兵”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均有飞跃式的增长,在资本市场也表现不俗。其中专注于体外诊断的圣湘生物,不仅是新上市企业中表现最亮眼的一家,更是整个医疗器械板块下净利润增长最惊人的企业。公司年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营收36.05亿,净利润20.13亿,净利率高达55.84%。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试剂营业收入18.15亿元,占总营收86.45%。可见公司业绩增长是新冠检测试剂销量激增所致。这些表现亮眼的新上市企业除IVD赛道下的东方生物,万泰生物外,还有制造医用防护手套的稳健医疗,制造真空采血耗材的拱东医疗和聚焦监护诊断的康泰医学。
 
在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利好的背景下,有部分未上市公司也借助疫情带来的机遇筹备上市,同样值得注意。如生产医用防护手套的中红医疗和专注免疫分析的丹娜生物。不得不提的是由乐普医疗和华大基因两大生物医药巨头分拆上市的乐普诊断和华大智造。华大智造主营业务为基因测序仪,在2019年亏损1.3亿元的情况下,公司仅2020年前三季度就盈利1.9亿元,大幅扭亏为盈。乐普诊断更是借助POCT新冠试剂和仪器,在2020年上半年就盈利3.23亿元,远超2019年不足5000万元的净利润。疫情给两家公司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可估量。
 
02、疫情过后,谁主沉浮?
 
疫情带来的需求纵然是机遇,但是这样的机遇给企业带来的是可持续的动力,还是短暂的红利?
 
首先,应从企业的产品所在的细分领域来看。
 
如果企业的产品在后疫情时代没有更深入的临床应用,很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早期新冠疫情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围广,诸多医用防护耗材企业及跨行业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扩产、转产医用防护耗材。根据天眼查数据,今年以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产品。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主业务集中于医用手套,口罩、采血管等医用低值耗材的企业,特别是产品质量偏中低端的企业,如果没有及时的完成去产能和业务转型,营收大概率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而对于疫情后能有更进一步应用的医疗器械产品,企业将从两个层面上得到利好,从而使得相应企业持续受益。一方面,疫情使得相当一部分产业受到重视,尤其是PCR、呼吸机等产业,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持续增长。2020年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需要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方案不仅包含对ICU的强化建设,即应按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心肺复苏、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必要的医疗设备,还包括公共卫生检验检测、科研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提升。方案尤其提出,医院应整合现有资源,建设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水平的实验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等。
 
图表2: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急救治物资参考储备清单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此次新冠疫情为优质的中国医械提供了走上国际舞台,树立品牌的历史性机遇。疫情期间,全球相当多地区因限于无法复工,原有的医疗器械产能大幅下降。公开资料显示,基于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欧盟的传统医疗器械供应链只能满足约10%的需求量,且很多品牌由于产品定位及价格较高,不适于各国政府大规模采购。基于这样的逻辑,部分国家和地区倾向从我国采购医疗设备,给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充分机会。
 
具体而言,我国基因检测龙头企业华大基因顺势推出了“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全球各地批量建成的“火眼”实验室成为多国疫情防控前哨站,今年4月份,公司还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2.65亿美元的超级订单;华大智造也通过疫情这一窗口打开了国外市场,公司海外营收占总营收比例由2019年9.34%陡增至68.81%;又如圣湘生物新冠核酸检测产品出口法国、菲律宾、阿联酋、土耳其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国家市场占有率超过80%。而最典型的海外市场扩张,还属迈瑞医疗的呼吸机业务。2020年截至10月底,迈瑞的呼吸机新增进入了海外600多家顶尖医院,覆盖地区包括亚太、拉美、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以欧洲为例,迈瑞除了为原先覆盖的医院出口产品,还额外进入了100多家重点医院,快速拓展了欧洲市场,而正常情况下进入这样数量的医院起码要花三年多的时间。据迈瑞称,此次疫情极大地提升了迈瑞品牌海外认可度,至少让公司的国际化进程缩短五年时间。借助疫情“窗口期”,国产器械有望迅速赶超国外产品,进而全面打开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空间,以及国产中高端医疗制造的全面出口之路。即便疫情平息之后,部分优质企业仍将长期受益于其他产品线的全球范围内国产替代及创新红利。
 
除产品外,我们也应考虑企业的上市进程。
 
疫情为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优秀的财务数据,企业也应利用好这一机会向资本市场进发,争取上市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本次疫情带来的机遇,又同今年IPO的浪潮重合。2020年,截至2020年11月1日,上交所,深交所IPO过会的公司共431家,超过2018、2019年过会公司数量总和,达到5年来的高峰。具体到医疗器械概念而言,2020年共上市医疗器械概念股21支,远超2019年的12支。这些企业抓住了疫情与IPO浪潮的机会,顺利“上岸”,企业未来的发展无疑上了一个台阶。
 
然而,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坚持控制增量、化解存量。最近数月,每周IPO的过会数量均在20家左右,而批文的下发数仅为个位数。这波IPO浪潮过后,可能会出现上市政策收紧的情况。因此,对拟上市的企业来说,眼下的IPO浪潮是最后的风口,一旦错过就有可能被打回疫情前的“原形”。
 
总的来说,在新冠疫情有望得到控制的2021年,疫情带来的短期需求不会持续存在,因此2021年医疗器械企业的营收增速将不可避免地下滑。当浪潮过去,什么样的企业会被打回“原形”,又有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借助机遇,产生质变呢?
 
第一,主营产品在疫情后能有进一步应用,尤其是受到相关政策利好的企业,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将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第二,借助疫情窗口完成创新出海,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品牌的企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对于主营低值耗材和医用防护产品的企业来说,暴涨的营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企业没有借助这一笔财富积极转型升级,扩充产品线,则很可能回到疫情前的营收水平。对于仍未完成上市的企业,则一定要抓紧乘浪上岸。


返回
版权所有 威海蓝太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